文學是心靈的倒影,細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心靈與心靈互相碰撞和交流的過程。我們閱讀文學,是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。文學元素對讀者的影響,體現在人格的潛移默化作用,而不是理性的指點迷津,更不是思想理論的演繹圖解。
本周王慧敏老師的《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》課堂上,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讀書分享會。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,精選了四部作品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共同閱讀,在閱讀的基礎上相互協作,與全班同學進行了分享。
第一小組的同學選擇的作品是《受戒》。這是汪曾祺先生198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,講述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朦朧美好的愛情,蘊含著對于人生、生活的熱愛,洋溢著人性的歡歌。在靳淑娜、劉晨霞為大家講解了作品內容之后,同學們就作品的細節展開了熱烈的探討:“受戒”到底意味著什么?描寫明海的師兄弟們到底有什么用?文中為什么多次描寫蘆葦蕩?小英子的父母為什么喜歡明海……第一小組的同學們針對這些問題,一一給出了解答。
第二小組選擇的作品是余華的《活著》。與《受戒》的單純美好不同,《活著》是一部殘酷的人生書寫。小說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了從富貴到貧窮、從戰爭到和平,父母、妻子、子女、外孫,一個個離他而去,到最后只有一只老牛與他為伴,他仍然堅強地活著。這部作品讓大家對生命有了深層的感悟,結合當代社會種種現象,大家展開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。
第三小組的同學以路遙的《人生》為例,分享了個人奮斗路途上面臨的種種機遇和選擇。對于主人公高加林的認識,大家紛紛表示,在特定環境當中,能夠理解人的一些錯誤選擇,但不被外在世界的虛無所迷惑,不忘初心,才是最重要的。
第四小組的同學跟大家分享了史詩性的作品《白鹿原》。這部作品橫跨50年,人物眾多,結構龐雜,不管是閱讀還是講解,都頗具挑戰。嚴晉東在講解中主要選取了田小娥和黑娃兩個典型人物,分別以女性視角探索了舊時代女性的命運悲劇,和舊中國時代更迭的背景下平民階層的命運和反抗。
針對大家的分享和討論,王慧敏老師給出了綜合評價與分析。王老師提出,希望大家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是放松的、快樂的、是想象力最活躍、最放縱的時候。讀文學作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,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,通過閱讀,重溫人性的美好與溫馨,窺探人性的黑暗與深刻,同時也遐想、憧憬和尋找生活的勇氣。好的文學作品會讓你平靜下來,忘卻煩惱,人需要最后的精神家園,唯有文學才能給予。
在閱讀和講解的過程中,每一組的同學對自己選擇的文本有了更加細致和深入的思考,在交流中實現了思維的碰撞。結合自我生命體驗的閱讀,讓文學開出了生命之花,這也讓大家提升了更高的境界。